2)第一百六十二章 功高盖主?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_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像李靖那样无欲无求。

  韩信真要聪明懂政治的话,就不应该死死盯着兵权不放。

  虽不至于像张良那样要求归隐,至少在交兵权上表个态。

  表个态,也能让刘邦满意。

  可是他没有。

  他始终没有。

  后来异姓诸侯造反。

  韩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

  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来眼去,举棋不定。

  如果韩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么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抉择。

  要么始终忠于刘邦,向刘邦坦露心声,永远不会背叛。

  要么就下定决心,打心里坚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彷徨观瞻。

  彷徨观瞻的结果,就是等着刘邦一个一个的收拾他们。

  还有,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他就应该吸取教训了。

  他就应该明白,刘邦已经对他非常不满意了。

  但他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结果不就是寻死吗?

  华夏封建古时社会是一个集权社会。

  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主人。

  如果你当不了皇帝的时候,你就只能当一个忠诚的大臣。

  当你想当皇帝的时候,你就要有当皇帝的规划、胆识和眼光。

  韩信什么也看不清楚,连萧何和吕后是什么样的人,他也看不清楚。

  所以最终被萧何与吕后骗去,砍了脑袋。

  在华夏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他身边的开国功臣都杀掉。

  这无非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

  开国皇帝都担心这些功臣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出于安全起见,还是背负骂名,把他们都杀掉的好。

  例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大杀特杀,很多征战时期鞍前马后的将领都被杀掉了。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些开国皇帝狠心,的确有很多人仗着自己是功臣,和皇帝关系好,就以为自己资格高,在皇宫里也就肆无忌惮了。

  但毕竟君主有别,建国后不比征战时,该尊重的人还是要尊重,该收敛的还是要收敛。

  比如李世民。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大红人,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尉迟恭也是相当高兴的,毕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着提升嘛!

  但有一次尉迟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贵族,就是城王李道宗。

  这让李道宗很没面子,也让李世民很难堪。

  此时的李世民便体会到了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但李世民还是忍住了。

  因为李世民了解蔚迟恭只是一个无脑的武夫,并没有其他太多的心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啊,碰上其他脾气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杀他了。

  为了告诫尉迟公,李世民找了一个机会单独把尉迟公叫到了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