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5章 出巡(五)_万历新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今日二百余年矣!”

  “当是时也,太祖皇帝以‘朕既为天下主,华夏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为念,先后下诏蒙元残部,言‘有能率众来归,一体量才擢用’等。并晓谕元主‘果能识天命,衔璧来归,当待之以殊礼’等。”

  “其时,故元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恺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太祖皇帝无奈兴兵,以清沙漠。征伐无算,追亡逐北。捕鱼儿海一役,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仅数骑得脱,数日被也速迭儿缢杀之。”

  整个谕旨,确实如同朱翊钧所说“甚长”。谕旨的主要内容是从汉、蒙两个视角梳理草原和汉地两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对双方本属华夏之人,却仇杀不已的现实情况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份超过六千字的谕旨,成为了本时空民族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抛弃了此前明朝廷文过饰非,“视强者仍为夷虏”的打肿脸充胖子般“政治正确”,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评价了较为重大的冲突、和“互市”,从而让听众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当时双方都能妥善处理冲突和管控分歧,我们都不会过得像现在这般苦。

  例如,在描述蒙古因与大明交战经年,导致一盘散沙,攻杀无已时,诏旨中说道:“草原大乱,异姓“赛特”拥兵称雄,废立频繁。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如此乱世,甲胃不离身,弓刀不释手,东迁西徙,老者不得终其年,少者不得安其居也。如遇灾异,死者枕籍。”[注

  诏旨对于明朝廷自身的失败和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讳言:“其势张后,索中国财物,岁有所增.而朝廷所遣使,阿媚也先,索无不许,既而所得仅十之四、五,以是衔怨。”

  “汉蒙之民互市之时,汉民帛时剪裂幅不足;靴帽之属不堪一着,即破碎矣。争骂斥辱、弓刀相胁,日积月累,致生兵祸——土木之变,痛哉至深!”

  诏旨尽管翻译成了蒙语,但一边读,一边又有通译给翻译成汉文。金帐中的大员如张四维、申时行等此前看过诏旨原文,此时神色不动。之前没有见过诏旨内容的汉官,听到诏旨中谈到土木堡之变,且有很多自我批评的词句,相顾变色。

  而听着皇帝诏旨的蒙古诸酋,个个脸色涨红,呼吸粗重,显然个个心内都不平静。他们也万万想不到皇帝诏旨中对蒙汉之间的冲突看待的如此客观。

  实际上诏旨并不客观,也先在土木堡之变前后,有恢复蒙元之意,并借机篡夺汗位。所以这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却不是诏旨所说的矛盾日积月累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