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_崇祯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脸上的自得之情却是显露无疑。

  “当得当得!

  所谓文章,所具之功用,无非就是宗子兄所言,描景叙物,借以抒发胸臆也!

  此文虽短,读之却是清丽鲜活。

  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令人遥想神往,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实为西湖传神写照也!

  难怪朝廷将宗子兄安置于此,报纸所刊皆以文字为主,此正是兄之所长啊!”

  本来在南京国子监担任司业的吴伟业是在秋末之际,突然接到吏部调令,让他北上来京担任新职,原本以为自己被打发到南京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后,仕途前景已经十分渺茫的他顿时惊喜万分,随即便在数日内交接完本职,带着仆从乘船来到了京师。

  其实要是论资历才能,这位(圆圆曲)的作者、后世鼎鼎大名的梅村先生,在仕途之初还是被众人一致看好的。

  崇祯四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吴伟业便会试中榜,殿试候,以一甲第二名榜眼的上佳名次,被授翰林编修,并于同年娶妻,随后在第三年便担任东宫讲读官,但因其才华被人所忌,在屡次被弹劾后,被打发到了南京国子监任职,一待就是七年之久。

  南京国子监司业的职位虽然清贵,但当做升官的跳板还可以,若是长期处于这么一个位置,远离了皇帝重臣的视线,想要翻身可就难办了。

  吴伟业对此当然是心知肚明,但苦于朝中没有靠山,所以只能在极度郁闷中苦苦挣扎,内心期盼着,皇帝会不会偶尔想起他。

  但不论是他还是亲朋好友,都已经暗自认定,他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别说一个国子监司业,就算原先南京六部那些堂官,最后的结局除了致仕就是闲置,他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官,皇帝那里还记得。

  在急急忙忙地赶往京师的途中,吴伟业左思右想,始终在琢磨吏部最后会给他安排一个什么位置,虽然最后也没想到是到底回去哪里,但他心里清楚,只要离皇帝近了,什么位置都可以,千万别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就好。

  在到达京师并去吏部报备之后没过数日,吴伟业接到吏部派人通传,要他第二天赶往吏部衙门,听候堂官训话,然后,如在梦中地吴伟业被带入宫中,与朱舜水和张岱一起觐见了皇帝。

  在场的还有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等三位阁臣,以及礼部的几名堂官。

  度过了久未见天颜的紧张和期待感后,吴伟业等人在忐忑不安中聆听了皇帝关于报纸重要性的说明,然后各人都领取了一份如何办报的要义和方法,最后皇帝鼓励他们可以创新思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发挥皇明周报的重要作用,促进大明整体建设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吴伟业和朱舜水,张岱便在现在的公房内,照着朱由检亲自起草的办报纸的有关思路和方法,一条条、一件件的加以了讨论和落实。

  在人员和设备相继完备后,皇明周报第一期的内容也校对完毕,并准备送入宫中供朱由检御览后进行刊发,张岱的这片短文便会刊登在首发的皇明周报之上。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