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1章 西班牙站·双重难关_走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一个难关,各个国家队正群策群力想办法踏平这个关口,试图把比赛重新拉回公平公正上来。

  技术水平低一点的,像李萍萍、方瑞轩之类的选手主动让出了使用赛道的机会,交给各自队内的大佬们去攻克这个弯道。

  一大堆技术官就钉在那个弯道处,举着手机、高速摄像机记录每个运动员在跳台的起跳速度、腾空高度、滑行姿态、落点距离、落地线路、立刃角度等所有细节。

  如果有人成功了,会立刻做出数据分析,最后清晰准确地告诉自家运动员该怎么做。

  一直到比赛的前一天,34的意大利老将维辛廷率先成功了,经验老道的他落地平稳,入弯速度70公里/小时,出弯速度64公里/小时,远超其他运动员。

  有那么半个小时,赛道居然空了,因为所有预约选手都在忙着看录像,分析维辛廷成功的原因。

  然后,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莫伊奥利、黑默林等人相继出现在赛道上,拿到了比维辛廷还要优秀的过弯成绩。

  大家在终点处相互击掌祝贺,完全没有隔阂和芥蒂,就像是同盟军一起攻克了敌人的堡垒。

  李长逸这边没有那些专业的录像和技术分析设备,只凭借唐槐手机录像一帧一帧地分析,时间上慢了很多,不过李长逸的模仿能力发挥了作用,他站在场边记住了维辛廷、黑默林等人的全部动作细节,上赛道之后模仿他们的动作,比如如何腾空,如何挥动手臂,如何压板落地……

  在接连失败了两次之后,他也成功地突破了这个技术难题。

  一直测试到当天下午雪场关门,大家总结经验发现,毕竟是兵行险着,虽然大家都找到了窍门,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强如黑默林和维辛廷,也会在这里翻车。

  到了比赛时还会有人干扰,就看谁的状态好,能发挥出全部实力了。

  西班牙团队应该是挺失望的,自己千辛万苦设置的有利条件,怎么就这么轻易被破解了呢,他们的运动员提前训练获得的优势就这么荡然无存。

  滑雪场当天晚上加班了三个小时,一直到夜里9点多才熄灯。

  他们居然启动了B计划,宣称赛道需要维护、参赛人员众多、报名系统崩溃等各种因素叠加,将预赛(计时赛)延迟一天,与决赛阶段同一天进行。

  消息一出,所有运动员一片哗然,比赛指定酒店的走廊里炸了窝,到处都是运动员抗议的声音。

  但是雪场赛道封闭无法比赛,谁也没办法,闹了半宿最后也只能睡觉等消息。

  两天的比赛压缩成一天,这个影响有多大呢?

  预赛要滑两次计算最好成绩做排名,决赛阶段要经历1/8、1/4、半决赛、小/大决赛。

  像李长逸、黑默林这些有望冲击冠军的选手,一天之内要滑6轮,对耐力、爆发力等体能要求特别大。

  尤其是最后的半决赛与大决赛,间隔时间很短,老将维辛廷都34岁了,就算他冲到了大决赛,还有体力冲击冠军嘛?

  反倒是西班牙队一众选手,都是20来岁的精壮小伙子,体能优势不要太明显……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