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五章明朝的工商业_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的,他们中间有商人运作。就是种苇人不织席,织席人不种苇而购买原料。

   如果仿照苇席的生产方式,有专门的麦草商,收购农民手中的麦秆,这就使农民们多了一项收入。麦草商再把收来的麦秆,雇佣人手作原料加工。先将根和稍截下,卖给农民修盖茅舍(做泥坯时掺入,加强土坯的拉力强度,叫做花秸泥),土坯修建的房舍是年年需要维修的,因此,麦秆的根梢部分总是有人要的。中间部分按部位截成不同规格,再按等级分别扎成束,卖给编织草帽辫的工厂。这样一来,原料种植和手工业生产不但有了分离,而且还由商人作中介,加工原料,专业化更强了。

  产品虽小,却体现了资本的商业运作,对人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相信大明朝的人们并不傻,有了这些示范的产业就会开阔人们的眼界,启发人们的智慧,新兴的工商业大潮就会慢慢的启动。

  把这些作坊集中起来,扩大规模,形成工厂。再下力量扩大它的销售渠道,甚至出口贸易。这就形成了产业,就是资本运作的雏形。朱厚炜在外贸下那么大的功夫,不就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吗?买入粮食,也要有出口商品,这才能贸易平衡。

  可以搞宣传,但是,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干起来,做个样子。别人看到有钱可以赚,自然会跟上来。

   纺织更是一个大产业,这是工业革命的摇篮。从原料上说分为毛、棉、麻一类的短纤维纺织,和蚕丝类的长纤维纺织。

   以棉花为例,纺织业分为几个大的工序,也可以说是几大产业:首先是轧花和弹花,轧花就是去除棉籽,弹花就是把棉花弹松软。第二步是纺纱,把棉花纺成线。第三步是织布,第四步是印染。至于成衣制造在古代还不能形成产业,因为古代的人都是自己穿衣自己做,这个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

  北京城里的老字号很多,其中有个瑞蚨祥,那是鼎鼎大名。可是在现代,你再下力气捧它、扶植它也成不了气候。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卖布的,古代的布匹就到了产品的终端,所以卖布就红火了。到了现代,谁还买布做衣服?都是买成装。服装才是终端产品,所以卖布的就不行了。

  这几大产业的每一个,在明代都已经有了很不错的机械。关于织布机因为史书上经常提到,大部分人都有个印象。这一部分也很复杂,没有几千字根本说不清楚,过多的描述技术大家也未必有兴趣,所以这一部分从略,就不说了,这里单说纺纱这一步。

   最简单的纺纱工具就是纺坠,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它的外形就是像一根筷子一样的棍子(大小也差不多,很多人就是用一根筷子制作纺坠的)下面装一个有分量的圆盘,把线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