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一章 与民易田_太平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西方记者们的加入同样带动了苏褔省新闻业的发展,在年初第一家非官方兴办的报纸《苏福民生报》问世,虽然这家报纸也在上海军政司进行了报备。但它的创办人和经营者都是彻头彻尾的民间士绅,而这个人就是上海名士郁松年。

  对于郁松年创办报纸的初衷,起初西殿很多官员都还是持反对意见,原因就是郁松年从前做过清廷的官。这老家伙此时办报纸明显有不轨之心。不过这件事还是西王特批了准许郁松年办这家报纸,原因也很简单,西王这是在千金买马骨,他打算通过郁松年办报纸这件事让苏褔省的士绅们知道,西殿是在团结他们,至少满清是绝对没有这么大度量的。同时,西王也告诫手下的官员,民间的报纸也是一面镜子,时常可以通过他们爆出一些西殿存在的问题,也算是为众多官员和府衙部门多树立了一面镜子。

  果不其然,《苏福民生报》在创刊号头版就开始抨击苏福修建铁路时与民易田,用次田充抵百姓好田的丑闻。看到报纸的当天,西殿的刑部、吏部、户部都坐不住了,各级官员们还是彻查此事,最后的确查出有这件事。在苏沪铁路经过的昆山地段,有一个村的百姓的确因为农田被占用而涉及易田,起初当地县衙的确准备了同样的好田和该村百姓相易,但后来那片田地却因为被户部划拨给一家民间纺织厂做了厂房,最后和该村百姓相易的田地的确是次一等的田地,不过当时的昆山县衙特意每亩多补助了一些钱给百姓,却没想到会被报纸报了出来。而那一家纺织厂现在成了昆山县最大的财源收入,似乎没有人觉得不妥。

  而郁松年毫不客气的在报纸上抨击苏福当局,称“与民易田,为饱官府公利而失信于民,虽多有银两贴补,然现有次田产出难以糊民之口,虽得物而失信用,亦无所用矣。”

  萧云贵很佩服郁松年的吹毛求疵,不过左宗棠却说郁公这是好意,他是在提醒太平军,不论如何,太平军都是叛军,要行新政也好,要立国也好,首先便是要取信于民,易田之事虽小,但却关乎官府的信誉问题,同时还牵扯着公利和私利的问题,也不能轻视对待。

  最后西殿花了一笔钱收购附近一家士绅的好田把该村百姓的田地换了回来,也没有追缴那笔补助银子,用官府的话来说是国家赔偿给他们的。同时,昆山各级涉及此事的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这个事件在苏褔省引起了轩然大波,千百年来何时见过与民守信如斯的官府?经过此事,民间更加拥护新政,对待官府的看法也在转变,太平军的声望不降反升了。

  是以苏褔省的民间报纸开始发挥作用,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民间各种阶层和团体也开始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