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一十五章 浒墅关前_太平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林启荣等诸将成功击退和春部清军的时候,另一边的苏州战场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状况。

  那晚西王萧云贵带着洪韵儿、唐二牛赶回苏州,由于所带的火炮、枪支、红药、铅子很多,萧云贵到了苏州河后,改走水路,花了一天多的功夫才回到苏州外围文昌阁的太平军大营。

  苏州文昌阁位于苏州浒墅关镇兴贤桥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四周小河环绕,当年的明代文昌阁已经毁于明末清军南下之时,现存建筑为清康熙朝重建,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西殿太平军发兵围攻苏州之后,左宗棠一眼就看出浒墅关和文昌阁的地形险要,分兵驻守浒墅关和文昌阁,并将文昌阁建为总大营,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并在文昌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外有数道壕沟和土墙为藩篱,以保障总大营所有钱粮药子的安全。

  说起苏州就不得不提起浒墅关来,这浒墅关地处苏州城西北、南阳山东北麓,东南距苏州城中心二十余里,踞京杭大运河两岸,濒临运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号称十四省通衢之地,北方的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的海货、苏杭嘉湖的丝、棉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都要通过这里沟通南北货物,故镇内商贾骈集,贸易繁盛。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

  明朝正德年间。在浒墅设关征税,自此成为明代最著名的钞关之一,每年商税收入十分可观。直到清代,济墅关仍是驰名全国的繁华市镇,被称为“商旅之渊薮,泽梁之雄钜”。浒墅钞关的设立,其实早在洪武初就已启动。宣德四年,明朝已先后在商运中心地段对商货税款用钞交纳,在长江、大运河上设置了十几处钞关收取钞银,到景泰元年只是正式出台罢了。明代商贾活跃。在全国范围内设关收税,算得是与经济的增长同步,既可叹也无可厚非。可叹者,虽有明确的税则,具体的规定。到了关官手中往往会演绎出因人而异的结局,廉明清正和贪赃枉法又能孵化出一幕幕截然不同的钞关画卷。

  所谓“钞”。是指明钞、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民间合称“钞票”,实是纸币。钞关就根据来往船只的载重量、所载货物和路程远近,折银收钞。据清代收钞规定:“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浒墅当地有顺口溜,七个铜钿折一分。对过路船中的钞船、河船、堂船、航船,从五尺(木尺)起至一丈四尺止,都有规定。如五尺:收钞十贯;六尺:收钞二十贯;一丈:八十贯;一丈四尺:二百贯。对长船、川船、乌船、赣船,亦另有规定。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