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37章杜佑献书200卷_我在中唐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纪书谱成为了大唐最大的书籍作坊,还开拓了印制诗集的业务,一些名儒大家也纷纷来为其好友印制书本,或赠或送,使其诗文广泛流传于世。

  李宁成功地带起了一波著书立说之潮。

  这年十月初,淮南节度使杜佑向朝廷进献一本名叫《通典》之书,一共有九大门类,共计两百卷。

  此时与吐蕃的战争出现重大转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已大破西南吐蕃各路。现又得杜佑献鸿篇巨著,皇帝李适龙颜大悦,大力嘉奖了杜佑一番,将他所献的《通典》收进国家藏书馆——集贤殿。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政书。《通典》中涉及历代政治、经济、礼法、兵刑、地志等内容,是十大典书之首。

  作为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有一百七十万字之巨。

  《通典》的作者,现淮南节度使杜佑出身京兆杜家。民间有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杜两家是长安城的顶级世家,一点不必“五姓七望”差。

  杜家藏书巨多,开元末时,曾得刘佚所著三十五卷《政书》。于是杜佑在《政书》的基础上,广搜历代政令典章,增入唐朝政令礼乐,耗时三十六年,方编撰而成《通典》一书。

  杜佑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升任淮南节度使,至今已有十三载。杜佑喜诗好文,政绩出色,江南的文人士子都争相投靠于他。不少名儒大家如张登、顾况、窦常,也一同参与编撰了这一鸿篇巨著。

  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刘禹锡丁父忧时,李宁就曾指点他,守孝后可去淮南当杜佑的幕僚。刘禹锡丁忧结束后果然去找了杜佑,不久后因杜佑兼领徐泗濠节度使,他也当了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

  李宁知道,杜佑有一个孙子十分出名,乃晚唐著名诗人杜牧。

  《通典》一书问世后,李宁就想把它刻印出来。奈何《通典》藏进了皇家图书馆——集贤院。

  李宁于是找到太子李诵苦求:“阿翁,崇文馆藏书甚少,大半已印成书本,空旷不已。听闻杜仆射献了一套巨书,填充空隙可好?阿翁,好不好啊!”

  李诵答应李宁后派身边的宦官李忠言前去大明宫集贤殿。

  集贤殿在大明宫光顺门之外的外朝,是唐朝最高等级的藏书之地。

  李宁虽进过几次大明宫,但都是去的后宫内苑,还从未去过前朝。于是,他悄悄找了常跟在李忠言身后的一位小宦官,给了一些银钱,换上他的衣服,并威胁另一位小宦官不许多言。

  幸好,李

  第037章杜佑献书200卷(第1/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宁和那小宦官年龄差不多,同行的另一位小宦官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