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百二十八章:比肩教皇_大国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的。

  毕竟你要知道传统期刊论文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平均在3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数年时间。

  如果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不公布论文结果,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显得“落伍”了,而预印本公开交流的方式则让学术交流更加顺畅,某些热点领域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一些纯粹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类稿子一般不太可能被正式期刊接收,但预印本服务器却会接收,提供了一个发布平台。

  所以数学界一般都会先将成果公开,然后再走审核流程。

  徐川之前的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就是这样干的,先丢到了arxiv上,然后再投给《数学新进展》的。

  至于weyl-berry猜想的全面过程倒是没有,因为在普林斯顿的数学发布会上公开证明,也就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了。

  而天文学界这边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过大致根据望远镜的类型分两类。

  一类是通望远镜,一类是专用望远镜。

  通用望远镜的使用者是全世界的所有天文学家,通常在观测季之前征集使用申请,科学委员会对申请进行评估,选出好的研究题目,分配观测时间。

  拿到观测时间的天文学家,就可以按照分配的时间动身去观测了;观测之后,会通过磁盘或网络方式拿到原始数据。

  但这个数据仅仅是申请者本人可以拿到,他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发表论文可以用这个数据,其他人则被限制了申请。

  不过这种限制申请是有效期的,时间一到,观测者就必须对外开放这部分数据。

  不同的望远镜可能有效期略有不同,有1年的,有1年半的,有2年的,这个不一定。

  而专用望远镜则随意。

  你可以选择公开,让全世界一起来研究,也可以不公开自己研究。

  没办法,天文界的很大一批的成果,其实都是观测性和数据收集性质的。

  比如这次针对参宿四氢包层内部的伴星的观测,就收集了大量有关参宿四的数据,然后徐川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了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星。

  如果这些观测数据和异常数据公布出去,就默认了你已经公开数据,其他学者也可以使用。

  而从这些数据里面挖出来的剩余价值,做出的成果,并不属于数据的观测者,属于挖掘者。

  顶多,别人在发表成果的时候感谢一下你而已。

  但如果不公布出去,你则可以利用这些异常数据慢慢的发掘里面其他的东西。

  所以天文界的一些成果,在没有彻底完成前基本不会公布到预印本服务器上。

  要么研究完成后直接发论文,要么有重大成果直接召开发布会,要么则直接隐藏起来自己慢慢研究。

  至于徐川这边,成果大抵会直接公开。

  不仅仅是观测到的参宿四伴星,还有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确的计算宇宙中天体的信息的方法论文。

  这些东西都会直接公开。

  一方面是没啥好隐瞒的。

  这些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要转变成科研成果,只能说基本没得可能。

  难不成你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确的计算出了某颗类地行星适合人类生存后能直接移民过去不成?

  别做梦了,人类目前发射的飞的最远的探测器是旅行者一号,已经发射上天四十年,连太阳系都没飞出去。

  如果以奥特尔云作为太阳系的边界,它还要再飞三十万年才能飞出太阳系。

  现在就想着移民什么的,有些太早了。

  另一方面也是投桃报李。

  针对参宿四的观测,从科研项目立项,到滇南、清海这边天文观测站设备的申请使用和疾速插队,上面几乎全程都是给他开绿灯的。

  要知道光是大型望远镜的申请和排队,没个几个月半年的时间根本就下不来。

  虽说有为了提升影响力拿菲尔兹奖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为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