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四章 误诊风波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间,并非肾脏。

  可以想象得到刘瑞恒那些年承担的压力很大,而且他后来没再做什么手术,在看到国内公共卫生事业更加急迫后,从老本行外科做到了公共卫生方向。

  刘瑞恒继续提问道:“帝师,我很想知道,以国内大学之所学,在美利坚国为何种水平?”

  李谕说:“贵校建成时间较长,毕业生即便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后与其他学生也没有太大区别。”

  北洋大学堂的学生质量目前算得上国内大学里最高的。

  只是此时校园比较破旧,毕竟是庚子之乱后刚刚重建。

  刘瑞恒说:“就是说,俄国人所提之黄种人智力弱于白种人并不可取。”

  李谕说:“那是胡言乱语,不用管!再过一段时间,心理学会将提出相对严格的智力检测方式,到时候便会直观看到人种之间并没有什么智力上的差距。”

  刘瑞恒说:“谢帝师打消本人疑惑。”

  李谕笑道:“自信还是要建立的,即便贫弱至此。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也该触底反弹了。”

  在继续回答了一些提问后,李谕又给他们大体讲了讲在国外的见闻,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校园生活。

  这些东西都是学生们爱听的,立刻像听故事会一样听李谕在上面讲单口相声。

  一场演讲慢慢就变成了和学生们的聊天。

  李谕喜欢这种形式,其实自己大不了他们几岁。

  但这么一来时间就长了,李谕在北洋大学堂待了整整一天。

  到了次日,李谕依旧没能乘上前往京城的火车,因为一同回来的张伯苓已经把严范孙叫过来,拉着李谕去看看刚刚进行完第一批招生的学校。

  在两位民国教育大佬相助下,天津的教育推进非常快,只不过校舍建设速度比上海那边慢,好在该有的基本有了。

  李谕要求有点过高,就算只是毛坯房用作此时的教室,大家已经乐得合不拢嘴。

  靠着两位教育大佬以及李谕的名声,学校的招生非常成功,别说天津本地的学生了,甚至有人带着孩子从通州、保定赶过来。

  张伯苓在美国转了一圈,不止看了奥运会,也参观了不少美国的中小学,受益匪浅的同时更加信心满满。

  李谕还给他带来了一个更好的消息:“我在荷兰时,范德瓦尔斯先生帮助选派了20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并且都是荷兰的大学毕业生,我准备分散在各地的学堂中。”

  张伯苓十分开心:“这可是大好消息!以往我们只能在当地的教会中寻找愿意教课的传教士,可他们往往只在自家的教会学校中,最多偶尔出来上几次课。现在有了正儿八经的外教,对我们的教学实力提升不是一星半点。”

  学校要教授的是西学,和符合要求的老师如同凤毛麟角,如今西方的大学生还是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来当老师,再好不过。

  严范孙也笑道:“我们又多了一个金字招牌。”

  这一批学生是李谕与他们二人在天津合作中学的第一批学生,可以当作南开分校。

  张伯苓说:“由于报考人数超出意料的多,我们只能先进行了一波选拔,留下了120人,已经超出了我们原定100人的容纳目标。但有些家长或者学生求学心切,在告知会存在住宿等困难后,仍旧不愿放弃,在下实在不忍拒绝,于是将他们留了下来。”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