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16章,内阁_地主家独生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报。

  六部改十六部了。

  之前很多东西进行重新划分。

  之前有分又不分,显得很乱。这分完,就非常条理了。

  内阁。

  明朝朱元璋时期及以前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采取的是丞相制,丞相是有实权有决策权的,丞相可以开府设置属员形成自己的一套参议和执行机构。相反内阁制是一个团体决策机构,它本身也是参议和执行机构。

  朱元璋因担心相权过大而废除丞相加强君权,亲自掌管六部。

  显然是太累,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但是,明朝内阁首辅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因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乂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批红。

  内阁首辅一人,次辅一人,其余皆称群辅,在文渊阁办公。

  明朝时内阁大学士都是正五品,但排名的先后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华盖殿(后改中极殿)大学士(首辅)、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次辅)、文华殿大学士(群辅)、武英殿大学士(群辅)、文渊阁大学士(群辅)、东阁大学士(群辅)。

  内阁实为秘书处。

  此次组阁。

  一共二十四人,皇帝与二王,相辅与二副相,十六部尚书,外加两人。

  拟投票制,皇帝九票,王五票,相辅三票,副相二票,尚书各一票,外加的无票。

  一共四十二票。

  假如决定二十票方可执行,那么皇帝一人通过不了。

  皇帝与二王共十九票,没有绝对优势。

  二王选哪两位,是接下来的事。

  第一届,皇帝毫不犹豫的定了陈王与昌王。

  太上皇为外加之一,无票。

  嘉福长公主外加,无票。

  天下人有点晕。

  不过,拜谁为相、也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

  皇帝也不能混到一个支持的没有吧?

  相辅加尚书正好十九人,皇帝若真干到众叛亲离

  有些人理解简单:多了十个尚书!

  以后多了十个位置抢,一个相辅顶三个尚书?

  当然不是这么算。若说,皇帝与二王十九票,尚书十六票,相辅这三票、就非常关键。

  二王一定与皇帝一心?先玩着。

  当然,只要大家没私心,这事儿还是不错的。

  十六个尚书新鲜出炉。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