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八十二章 使团_大明16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偏,全部是砖瓦房,这屋子在大明值得四十到六十两银,一般的百姓根本无力负担,但在李庄这里却是房舍的标配,光是凭这一点,也足以叫眼前的大汉们为之惊叹。

  更叫人惊叹的是大片的工场区……十几里长的河流引水,到处都是引水的水车,水流不停的带动着机器,隔的很远都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机器锻打铁材的声响,木匠作活时的拉锯子的声响,刨子声,斧子声,还有火器局演射火器的轰然声响,整个工场区十分庞大,全部是高大的砖、制建筑,数不清的人群车马在工场区出入,大量的成品从仓储区被车马拉运出来……

  这些人是在冰天雪原里跋涉而来,在他们所在的地方也有奴隶般的农奴,住的是木制的板屋,破旧朽坏,仅仅能够勉强生存,他们一路过来,都是筚路蓝缕,定居点都是条件十分简陋,他们顺着几条大河一路西进,然后南下,遇着的无非是蒙古人或野蛮的原住民,极北之地的牧民甚至还在茹毛饮血,进入大明之后这些人才见到文明的迹象,看到李庄这边的情形时,可想而知他们内心的冲击有多大。

  “这里简直是比明国京城大中国城还要宏伟,还要令人叹服。”

  “不愧是一个真正的文明国度。”

  “这地方真是太富裕了,不知道明国其它地方怎样?”

  “听明国人说南方的明国人更富裕,城市更繁荣……”

  一群俄国人终于沉默了,他们的眼中喷射出了火一样的光芒。

  他们是佩特林,安德烈马多夫,还有他们的十几个随员。

  几年前佩特林从托木斯克动身,经过张家口,宣化,怀来,昌平,抵达俄罗斯人称为大中国城的北京,因为他们是正式的国使,虽然万历皇帝没有接见,但也赐与了他们国书,也就是以万历名义写给当时俄罗斯沙皇奥弗多罗维奇的书信……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动,中俄两国最正式的国家层面的交往史,由此揭开。

  佩特林和马多夫第二次前来,主要还是因为张瀚。

  在看到了张瀚的能力之后,佩特林这两年一直在关注和裕升,去年一年,流入漠北蒙古大量物资,俄罗斯人虽然远在托木斯克也感受到了。

  他们是一直和蒙古人贸易,想用手头的特产和蒙古人贸易,不过一直大受欢迎的动物油脂,海象牙,动物毛皮,蜂腊,皮革,焦油,草木灰,绳索……俄罗斯人在翻过乌拉尔山之后,一直用这些货物和荷兰人还有英国人贸易,用这些物资换取呢绒,服装,武器,硝石,铅……俄罗斯人发现,和欧洲贸易时大受欢迎的商品,到了蒙古人这边几乎毫无市场,蒙古人更需要粮食,布匹,各种毛料,茶叶,药材,这些东西恰恰俄罗斯人也需要,双方的贸易几乎毫无互补,一直到几十年后,俄罗斯人有更多的工业积累和财富积累后,用金银加军械和呢绒买通了不少部落的上层,把影响力深入到草原,至于贸易,这几百年来一直都谈不上真正的民间贸易,就算是进入现代国家后也一样,中俄双方的贸易额低的可怜。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