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2章 采集方案_属性点慈善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加个二三十米深,但魔力井的坑当时应该直接把岩层暴露出来了,只能从地衣开始,加上本地冬季有雪,更替效率偏低,很难积累起足够供应高级植物的营养。

  一句话,坑里没什么可以用来做神树发育营养源的东西。

  从坑外往里面运输,运输本身倒是没什么难度,约千分之七的坡度,足够让雪橇自动下去,人只要负责把空车弄回来。

  问题是靠人力搜集雪下的枯叶等东西,且不说这点人体能、魔力能不能跟上,效率也跟不上,这得多久才能凑出神树探入水下一千米所需的资源?

  还是得让神树自给自足,从外面搜集营养生长,跨过十几公里的距离下水。

  有巨构神树的营养调用策略打底,这个探索任务可以贴着地面生长也不用考虑质量坍塌问题,小种子完全可以承担任务。

  难题也有。

  水下一千米、两千米、三千米,都是什么样的环境?同一套策略能不能应付各个深度温度、压力方面的变化?

  王齐没接触过这种深度的工程,不过现在不说做机械,生物工程的应对方式还简单点,一个词可以描述解决方案:柔软。

  就如同深水鱼类一样,柔软本身能避免水压带来的伤害。

  这和神树的木制化本体有一定冲突,但问题不大,把细胞壁改成细胞膜,也不需要能够长期工作,短期应付应付,后面自然解体还是怎样都不用管。

  重点还是神树如何获得王齐想要的数据。

  人下去直接观察和采集当然好,可现有的条件潜水钟就搞不定。

  王齐对力学结构有一点点认知,用神树提炼可溶于水的金属盐,再弄个临时炉子加上魔法弄些金属,折腾出个能凑合的潜水钟问题不大。

  但井底的深度,水压是两百米内十倍甚至更多,即使能当场炼出钛合金来,纯手工的精度误差也会导致巨大的事故风险。

  另外,潜水钟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人的承受能力。

  参照上辈子了凑巧解到的海上油井相关水下业务,超过千米的水深,单程上行或下行就需要三天以上,让人体逐渐适应于水压对应的气压后才能下水或出舱,不然一旦压力失控人体随时会爆炸。王齐和李想两个身体素质是略高一点,可毕竟现阶段两人都没有脱离物质生物的范畴,他并不想拿自己当实验材料看看能不能把过程加速一些。

  神树自己采集数据,器官类型方面会比较复杂,也很难取到样本,不过至少更可控。

  隔了一夜,图还没改完,看了一下学生们讨论的方案。

  不外乎是魔法那一套。

  王齐没有直接否定,带他们又跑去小湖。

  用7×7的1.5毫米钢丝绳,系了一块雪下面找到的枯木,下面吊石头,由李想飞到湖中心开洞放线。

  之前用捆土匪的是7×19股数6毫米直径钢丝绳,100米就有十五公斤,总共只有两卷,绑一起也不够。

  6毫米的算求生工具,这根1.5毫米的则是日常用,比如钓鱼、做小动物陷阱、修马车什么的就会剪下一节。

  它的合理吊重是30公斤,破断拉力在150公斤以上,即使放下去上千米也不用担心……对了,这一卷拿到手里有两千米,路上断断续续用掉一些,主要是木制的马车轮经常需要折腾,现在还有1300米的样子。

  李想把线放到剩下一点,一边开冰一边回到湖边,确保整根钢丝绳都在冰下。

  过半个小时,再把绳子拉起来。

  看到木头的当时,学生脸色就不好了。

  这根干木头下水泡了一阵,不但没变大,反而更小了,比下水前至少小了四分之一!

  “如果有更长的线,效果还能更明显。”王齐又拿出学生们写的魔法方案,“所以不能下水,人顶不住的。”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