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78章 更多_觉醒时代:从少年闰土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搬出来单住。这样能保证每个兄弟都有陪伴妻子的时间。

  妻子需要平衡家中兄弟的关系,保证兄弟间不争风吃醋。在婚后,妻子会被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

  家庭都很和谐,因为他们之间不牵涉经济利益的问题,子女因为是一个母亲生的,也不牵涉亲疏厚薄的问题。

  其次是没有妯娌矛盾,在一夫一妻制家庭,由于孩子是不同夫妻生育的后嗣,孩子间的矛盾常常引发妯娌间的纠纷。

  另一方面,资源在大家庭内部的各个小家庭间的分配不均衡,这就进一步引起妯娌间的磨擦,从而引发兄弟之间的矛盾。而一妻多夫制,只有一个妻子的情况则避免了这种矛盾。

  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晓。女人在婚后会有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

  有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兄弟中谁与妻子同房,如睡觉时兄弟不在,去了妻子房中或睡觉后兄弟离去等。因每天在一起生活,从一些细微的举动既可知晓,于是其他的丈夫自觉回避。

  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方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总会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像某些制度那样规范,整齐划一。

  根据各自的特点,有大体的划分。这是生产经营活动较复杂多样的家庭,工种多,分工也较细。

  其分工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的,并不特别歧视妻子,妻子也没有特别权力。

  对普遍农牧民而言,继承权主要是家庭财产的继承。一般的习惯,儿女长大后或分家,或结婚离家,家庭财产的划分主要是按在家的人口计算,大多数是每人一份。子女,包括一直在家生活的非婚生子,均是同等的,没有厚此薄彼的制度。

  如果家里子女多,最后父母留谁在家,也没有制度性的传统。父母觉得谁孝顺,谁能干,而本人又愿意留在家里,则留谁。对于头人而言,继承权除财产外,还存在头人地位的继承,这一点对儿子而言,同样是平等的,不存在长幼的区别,非婚生子也可继承。

  像著名的昭君出塞,连嫁祖孙三人。

  王昭君与单于一同生活了三年,好景不长,婚后第四年,丈夫呼韩邪单于病逝,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时候他就已经是70岁高龄了,病逝也是常理。

  按照匈奴的习俗,出嫁的女子就是家族的财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丈夫死后,王昭君应该嫁给丈夫的儿子。

  儿子继位11年后因病去世,可怜的王昭君连丧两夫,依照匈奴传统,只要她还没有死,就必须再次改嫁给下一任单于。

  又嫁给了孙子。

  这个还是一个个的嫁。

  还有那种一个同时嫁了好几个的。

  在这边都是常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

  像麦奇的这样的才能娶好几个老婆。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