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七章抱朴守拙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层流翼提高临界马赫数的作用,海伦娜对此就更是不以为然了。以二战时期螺旋桨战斗机那顶天700-*********,想要让机翼的临界马赫数高于这个水平的手段很多。事实上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BF-*********也高达左右,而“喷火”战斗机那相对较薄的机翼临界马赫数更是可以高达上下。除非在全速俯冲,否则飞机是基本没有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的。

  除此之外,层流翼自身的气动特性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低速条件下的最大升力系数较常规翼型低,再比如由于机翼前缘半径较小导致层流翼在大迎角下更容易失速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对海伦娜来说并不是不可解决的,比如可以采用机翼前缘扭转技术来优化层流翼的失速特性,但那样做的话会进一步增加飞机制造的难度。

  综合以上这些,德国设计师不青睐层流翼的理由也就非常明确了:

  层流翼虽然理论上确实可以降低摩擦阻力,但这个优点是建立在对生产和维护的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而BF-*********件比较恶劣的野战机场起降,而那里简陋的后勤条件很难保证机翼表面不受冰雪、泥污和沙尘的困扰,所以也就很难发挥出层流翼降低机翼摩擦阻力这个最显著的优势。

  至于层流翼的其他优势,比如降低压差阻力和提高临界马赫数,要么作用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么使用其他手段也能够达成。况且层流翼自身的一些缺点也多少违背了海伦娜要求新战机性能全面而均衡的初衷。

  在否决了椭圆形机翼和自然层流翼型之后,相比增升、排气以及冷却系统的巧夺天工,本位面BF-*********无华。

  机翼平面形状是和上个位面的BF-109,只是提高了机翼根部的弦长,并且略微增加了翼展(从米增加到米),使得机翼面积从16.*********.25平方米。剖面翼型则依然采用常规翼型,不过由于机翼弦长的增加,使得机翼在绝对厚度不变的情况下,让相对厚度略微减小,再顺势将机翼的最大厚度位置从弦长30%的位置向后移动到36%的位置。

  这些小改动在保持BF-*********了高速阻力,并且让机翼的临界马赫数从上个位面的,以提高飞机在俯冲时的可操纵性。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些改动基本不会增加生产成本和维护难度。

  相比在机翼几何形状设计的中庸乃至保守,BF-*********,倒是走出与这个时代的常规设计理念截然相反的道路。

  它的螺旋桨叶片不再是上个位面的二战期间最常见的针形或者圆顶形叶片,而是一种带圆角的矩形叶片。这种矩形叶片在靠近桨尖的地方弯度逐

  请收藏:https://m.wx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